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就是一隻小耿而已,不過我姓胡....目前蝸居台北公館大學當一個安貧樂道的博士研究生,正在接觸非線性與統計物理相關的領域...吧(心虛),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活動單] 夕照桃源谷,大里星光海

(草嶺埡口傍晚夜拍宜蘭方向海岸線[2011-0916])

活動名稱: 第一次桃源谷路線走走

活動簡介: 
桃源谷步道,是東北角靠北宜蘭區的第一重單面山稜線上的草原步道,有漂亮的草原,登高眺望的海岸線風景,跟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與天空,在晴天去應該是個很棒的地方吧,這次也是小耿我第一次去走這邊, 順便要取得一些詳細的路線資訊,看未來能不能規畫一個桃源谷草原看日出的活動...

活動路線: 
根據之前的桃源谷路線規劃的第二條路線進行的活動規劃,從大溪出發,上桃源谷後到達草嶺埡口, 全程約13km吧,大概(不負責任貌),估計十點半從大溪上山,下午在桃源谷草原野餐跟打滾還有跟牛玩,傍晚到達草嶺埡口休息到天黑還有看要不要煮晚餐, 天黑後下山,去大里海邊看海等火車跟煮消夜, 回到台北車站的時間大概在晚上九點半到十二點之間,此路線限制在藍天白雲的晴天出發,如果集合後天候不良,則進入陰雨備案

集合時間:
08:10 捷運淡水線出來的台鐵售票大廳 (搭08:25的 4154車次區間車前往), 逾時不候唷!


裝備建議 :

*地理概況-
由於此路線限制要晴天出發, 故不需特別雨備(但仍建議攜帶輕便型雨衣), 地形是臨太平洋面的第一重單面山,又是遼闊的草原地形, 故推測應該特別注意防風以及防曬, 然後全程應為規畫良好之步道,當不會遇到太困難的地形,但是因為大溪段上來是階梯陡坡,故為了大家的膝蓋著想建議還是要做一點準備(登山杖或護膝之類的), 基於不趕路跟逸樂考量,在下大里段時很可能已經天黑,故強烈建議要攜帶個人照明用具.

*衣著建議-
針對現在11~12月,氣溫可能在15~25度之間,搭配可能有的風場,故建議應該著風衣之類加強防風特性的防寒衣著,並且基於防曬跟防風考量一定要帶帽子,然後著全包覆鞋與適合登山的褲子(快乾透氣有彈性之類),東北角區天候可能變化很快, 但因考量風的因素較不建議帶雨傘,建議要攜帶輕便型雨衣備用, 然後桃源谷草原有牛隻出沒, 請慎著不會激怒牛隻顏色的衣服(或是你其實很期待激怒牛隻的話就請著適當顏色服裝但離隊伍請遠些),

*飲用水-
大概請準備800cc用水, 包含行進水估計 600cc. 公用與備用水200cc (在山頂煮晚餐用)

*食物 -
午餐要吃的食物(野餐類型),還有行進糧若干(方便取用跟分享的高熱量餅乾與零食),

*餐具-
要自備餐具唷, 容器跟食具, 晚餐大概會煮慈濟的香積麵吧,

*手電筒 -
雖然好像可以趕路的在天黑前下來,但這樣就不悠閒了! 而且這是逸樂爬山團耶,趕路於我如浮雲 ╮(╯_╰)╭ , 因此我是準備在天黑才會下山的(而且這樣才能邊下山邊看著銀河跟美麗的星空阿).所以總之強烈建議要攜帶個人照明用具,如手電筒或是一袋螢火蟲之類...

*其他-
登山杖或護膝等等愛膝產品,


備案:

我只想在晴天上去, 所以在到達大溪前天氣不好的話就不去了, ( ̄__ ̄;)
因此要有一些陰雨備案

A.當天早上下雨,

1. 內湖金面山 (內湖地區有很漂亮風景展望的石頭山)

2. 芝山芝山岩 ( 為了順便逛相機而去的,算是小散步路線吧)

3. 北投熱海岩場&北投大洞穴 (在丹鳳山跟軍艦岩一帶,最近想去探險的新地點, )

4.  烏來 (去泡野溪溫泉,還有吃特色料理吧,如果還想爬山可以健行到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或走桶后林道)

B.到了大溪下大雨

1. 搭車去羅東 (玩宜蘭)

2. 搭車去瑞芳轉車上金瓜石 (去金瓜石吃土雞城,然後翻採金路網去侯硐玩貓)



備註:
暫無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閒聊]桃源谷開團路線想像

(草嶺線往桃源谷步道回望草嶺埡口 [20110916])

桃源谷也是喊了快一年沒走的路線, (貂山古道:你喊我兩年了耶~ 劍龍稜:你也喊我兩年了耶, 鳶嘴稍來:你喊我三年了耶, 雪山聖稜線:小耿你哪一天要喊我阿? 小耿: ( ̄__ ̄;) 你們先閉嘴好嗎?! 總有一天爬到你... )  好了, 消音完畢繼續....總之這篇是來規劃一下路線順便拿來當誘餌揪人用的.. (把剛冒出頭的北大武山跟嘉明湖壓下去..)

咳咳~ 好了.. 先介紹一下桃源谷,他位在東北角的三貂角山區,特色是有著大片的草原跟牛隻,聽說非常的漂亮, 地形上是東北角濱海的第一排山,所以在山稜邊緣的桃源谷步道說不定可以欣賞壯闊的山海景致吧(小耿看地形圖不負責任推斷) 當然我也還沒去過所以沒照片啦..下面是網路上找的地圖

大致上桃源谷步道有四條路線五個出入口,

---
一是可以從貢寮或是大里車站出發的草嶺線, 循草嶺古道或大里段陡坡上至草嶺埡口後,
走山稜線到桃源谷草原,

二是內寮(蕭家庄)線, 是開車前往的捷徑, 繞過最陡的路段可以平緩的到達桃源谷, 如果是帶爺爺奶奶上桃源谷看風景可能可以考慮此路

三是石觀音線 我對他沒什麼瞭解 (參考網誌),看衛星地圖應該是陡坡森林地形石階步道,

四是大溪線 看衛星地圖應該也是陡坡石階森林地形, 看了幾篇網誌好像大溪段較多人走所以路況較好,但相對來說大溪段較長一點,
---

然後根據地形跟方位還有路線, 
貢寮進出要多走草嶺古道太長, 
蕭家庄路線大眾交通工具不宜,且不利規劃O行路線,
石觀音段切上稜線時已經在桃源谷一帶,會少逛到一些稜線, 
而大溪段由地形判斷我在期待初段陡上時可以看到龜山島跟東北角海岸線的一些展望,
故感覺走大溪<=>大里 段為佳,   
針對這個路線規劃了兩種走法...


1. 大里賞月,草嶺觀星, 露宿埡口,桃源望日,

就是當天晚上先到大里,看看月光海, 然後走天公廟步道上草嶺埡口, 在埡口涼亭露宿,可能會採取搭帳棚方案,或是緊急避難訓練方案(利用身邊的器材來搭緊急避難小窩過夜),或是直接露宿, 在凌晨四點左右收拾出發開始走桃源谷,那我猜應該可以在桃源谷大草原看到太平洋的日出, (小耿腦中閃過清晨的日出曙光下, 山頂上有一群牛背上坐了幾個人的畫面..) , 在天亮之後切入大溪段或是石觀音段的森林地形,然後到大溪後再去玩水之類。

這個是目前想到最夢幻的走法啦,在桃源谷看日出耶! 應該會跟在七星山看到的一樣美麗且更有特色吧(七星山日出),而且八點前離開草原可以完全避開桃源谷草原無遮蔽段的日照問題,非常適合在夏天的晴朗日子來走, 而且下山後還是白天,可以繼續北玩東北角,南衝宜蘭花蓮之類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如果是冷天氣這樣走的話,露宿埡口可能會有點冷,因此在寒冷又有強勁東北季風的冬天可能較不適合,冬天行走必須針對防風防寒防潮多做一些裝備上的規劃.

2. 大溪爬山, 桃源漫步,草嶺夕照,大里星月

這個路線採早上大溪段上然後大里段夜爬下山的方式.希望能在下午三點前走完大溪段上到桃源谷,所以估計最好要在早上十點前到達大溪, 之後桃源谷草原段可以從下午走到傍晚, 在草嶺埡口涼亭看夕陽等天黑(或是到達時已經天黑的話就煮個茶休息然後下山), 然後夜爬草嶺古道下大里段切下草嶺,這一段在今年九月的月光海計畫時我有夜爬過(相關相本), 大里段有馬路跟階梯步道兩種路線,都算大條好走, 上次在好天氣的日子夜爬,因為光害不多,所以天上連銀河都看的見呢! 下山後天公廟旁的超市好像常會賣些野菜, 可以買來在海邊賞月煮宵夜,吃到火車來到.這樣應該會蠻愜意的。

此路線較適合秋冬天上去,可以避免在開闊的桃源谷草原以及濱海公路邊遭遇到強勁的日曬,
但須注意東北角區冬天的強風,以及午後是否容易起霧與下雨,
  


大概先這樣..其他我有想到什麼再PO...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赤腳爬山初體驗( 2011 0919)

(原文發於facebook網誌,但想說還是轉來縱形遊記好了.)
(赤腳在草嶺古道的雄鎮蠻煙前留影)

上周五去草嶺古道,
在到達登山口前跑去溪裡泡水被一堆魚咬腳皮後 (我的腳泡到水裡總是很多魚會來咬阿 0.0)
很自然的就懶的再穿鞋子了,
用束帶隨便的把鞋子吊在背包後面 , 然後就開始了赤腳上草嶺的路程...

雖然以前偶而會打赤腳玩耍,但大多是在溪邊, 而且都是定點玩耍,
這次打赤腳走兩公里多的上坡石階步道還是頭一次的經驗呢..

赤腳走步道跟穿鞋子或登山鞋走是完全不同的經驗,
因為腳沒有任何的保護,所以每一步踏下去前都要稍微注意一下地面上有什麼狀況,
雖然平常穿鞋子走就會注意了啦..
但是赤腳走要更加小心,  
也因此往往可以更注意到地上有什麼蟲子或是動物巢穴或是牛大便之類的東西,

然後少了鞋子的阻隔, 可以用腳更深刻的感受大地,
乾石階的石頭乾硬,對比潮濕石階的石頭陰潤跟濕氣,
蘚苔地面跟綠草地,有不同的微妙觸感,讓人誤以為透過腳聞到了草地的芬芳
踩在硬泥土地上,感受泥土的柔軟跟真正腳踏實地的感覺, 這樣才是真真正正的站在地球上!  
當然還有踩在輕碎石路面上那種刺痛感可以用在走按摩步道來自我解嘲,
至於爛泥巴跟牛大便,我真的差點踩到了,不過很可惜只是差點所以沒辦法來分享感覺...

那種腳底傳來的豐富觸感能夠刺激旅行者的神經,讓人更加的精神,
感覺脫下鞋子爬上山比穿鞋子還輕鬆愉快,

草嶺古道是狀況良好的石階步道,原先我還擔心會遇到太複雜的路況弄傷腳所以非常小心翼翼,
走了兩公里多到了草嶺鞍部後已經大概掌握赤腳走石階步道的特性了,
之後從鞍部上坡到通往桃源谷方向的第一個涼亭探險時, 我就試著用奔跑的跑上去,


(鞍部眺望往桃源谷第一涼亭)

打赤腳在山上奔跑是另外一種暢快阿, 比穿著鞋子跑山更能感受到 "飛奔" 這種感覺,

後來在鞍部涼亭拍夜景,要下山時已經天黑了,
顧及天色昏暗視線不佳,還有下坡時容易有滑動摩擦,
基於安全我還是上頭燈並穿上鞋子才下山,
或許哪個天氣良好的白天
我會再來赤腳爬幾座山,取得一些赤腳走路的活動感覺與經驗,來制訂一下赤腳走路的安全規範吧

回來後隔天走路時發現腳底會微痛,大概經歷了半天,
主要是痛在腳掌前端接拇指骨跟接小指骨的區域,
也是我上坡時主要會施力根接觸的地方...
或許是用赤腳跑山太過劇烈吧...

我猜多赤腳爬幾次就會適應了?
所以之後可能會規畫一些赤腳爬山的行程來走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