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就是一隻小耿而已,不過我姓胡....目前蝸居台北公館大學當一個安貧樂道的博士研究生,正在接觸非線性與統計物理相關的領域...吧(心虛),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赤腳爬山初體驗( 2011 0919)

(原文發於facebook網誌,但想說還是轉來縱形遊記好了.)
(赤腳在草嶺古道的雄鎮蠻煙前留影)

上周五去草嶺古道,
在到達登山口前跑去溪裡泡水被一堆魚咬腳皮後 (我的腳泡到水裡總是很多魚會來咬阿 0.0)
很自然的就懶的再穿鞋子了,
用束帶隨便的把鞋子吊在背包後面 , 然後就開始了赤腳上草嶺的路程...

雖然以前偶而會打赤腳玩耍,但大多是在溪邊, 而且都是定點玩耍,
這次打赤腳走兩公里多的上坡石階步道還是頭一次的經驗呢..

赤腳走步道跟穿鞋子或登山鞋走是完全不同的經驗,
因為腳沒有任何的保護,所以每一步踏下去前都要稍微注意一下地面上有什麼狀況,
雖然平常穿鞋子走就會注意了啦..
但是赤腳走要更加小心,  
也因此往往可以更注意到地上有什麼蟲子或是動物巢穴或是牛大便之類的東西,

然後少了鞋子的阻隔, 可以用腳更深刻的感受大地,
乾石階的石頭乾硬,對比潮濕石階的石頭陰潤跟濕氣,
蘚苔地面跟綠草地,有不同的微妙觸感,讓人誤以為透過腳聞到了草地的芬芳
踩在硬泥土地上,感受泥土的柔軟跟真正腳踏實地的感覺, 這樣才是真真正正的站在地球上!  
當然還有踩在輕碎石路面上那種刺痛感可以用在走按摩步道來自我解嘲,
至於爛泥巴跟牛大便,我真的差點踩到了,不過很可惜只是差點所以沒辦法來分享感覺...

那種腳底傳來的豐富觸感能夠刺激旅行者的神經,讓人更加的精神,
感覺脫下鞋子爬上山比穿鞋子還輕鬆愉快,

草嶺古道是狀況良好的石階步道,原先我還擔心會遇到太複雜的路況弄傷腳所以非常小心翼翼,
走了兩公里多到了草嶺鞍部後已經大概掌握赤腳走石階步道的特性了,
之後從鞍部上坡到通往桃源谷方向的第一個涼亭探險時, 我就試著用奔跑的跑上去,


(鞍部眺望往桃源谷第一涼亭)

打赤腳在山上奔跑是另外一種暢快阿, 比穿著鞋子跑山更能感受到 "飛奔" 這種感覺,

後來在鞍部涼亭拍夜景,要下山時已經天黑了,
顧及天色昏暗視線不佳,還有下坡時容易有滑動摩擦,
基於安全我還是上頭燈並穿上鞋子才下山,
或許哪個天氣良好的白天
我會再來赤腳爬幾座山,取得一些赤腳走路的活動感覺與經驗,來制訂一下赤腳走路的安全規範吧

回來後隔天走路時發現腳底會微痛,大概經歷了半天,
主要是痛在腳掌前端接拇指骨跟接小指骨的區域,
也是我上坡時主要會施力根接觸的地方...
或許是用赤腳跑山太過劇烈吧...

我猜多赤腳爬幾次就會適應了?
所以之後可能會規畫一些赤腳爬山的行程來走 XD


沒有留言: